書名:假面的告白
作者:三島由紀夫
類型:日本文學
博客來: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788745
人生如戲-三島由紀夫的一生「也許是天生懦弱的關係,我對所有的喜悅都參雜著不祥的預感。」
三島由紀夫中學前,是被祖母細心呵護拉拔長大。祖母永井夏子對孫子的保護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,傳聞中不允許父親和自己兒子接觸,母親除了餵奶外也無法見到三島,並會限制孫子不得和同齡男童玩耍;因此玩伴只有祖母所挑選的鄰近三名女童,造就童年時期的三島,對異性的熟悉勝過於同性,這也促成他比男性更為細膩和敏感的特質。
在祖母的影響下,三島由紀夫因此也接觸到不少歌舞伎和能劇的機會,耳濡目染之下慢慢培養美學和詩歌的敏銳度,創作的天賦逐漸被激發。
三島由紀夫被譽為東方的海明威,作品觸角相當廣泛。不論是電影或戲劇、甚至是社會議題、文學著作,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。他針對時事的觀察和同性戀的論述,在那個保守的年代,大膽的挑戰傳統和禁忌,並以自身的邏輯來闡述論調。
三島本人熱衷武士道,致力推廣日本皇室右派主義。曾公開批評美國掌控日本經濟、國防、外交等等行為;並不諱言這是主權被侵犯,淪為從屬國的一種恥辱。
1969年三島由紀夫參加於東京大學和全共鬥左派青年進行千人辯論。在中國文革的時代背景下,這股紅色浪潮也悄悄影響到鄰國日本。當時「革命無罪、造反有理」的觀念,變成對抗權威的標語。左派全共鬥是一群學生組成對抗教育體制的組織,隨著政府介入和鎮壓,導致全鬥會的不滿日益升高,衝突越演越烈,全鬥會佔領校園癱瘓交通的事時有所聞。三島認為自己有必要跟學生組織進行溝通交流。
當時教室內瀰漫著肅殺之氣,隨時有可能因口角演變成全武行的場面,但三島由紀夫還是隻身前往、單刀赴會,最後在他的勸說下和平落幕。
「那是語言尚有力量的時代」全鬥會的成員芥正彥多年後有感而發說道。
隔年十一月三島闖入東京的自衛隊駐地脅持了總監,隨後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。露臺下的自衛隊員對演說內容嗤之以鼻,並且大聲羞辱和譏笑,三島對此感到失望。認為這群理當保家衛國的軍人們,竟然完全沒有身為保家衛國的自覺。失望的他走向辦公室以切腹自殺來表達信念。在意識還清晰時交代同夥施以「介錯」來了結。由此可見,三島由紀夫有著非常強烈的愛國心。「不自由、毋寧死」這句話,足以突顯為了理念而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。同時他也是著作被翻譯成最多語言的日本作家,足見對當代文學的影響性。
假面的告白-何謂假面?
1949年,三島由紀夫發表第二篇長篇小說,以半自傳形式發表私小說「假面的告白」。
於書店看著那潑墨般的水彩畫封面,下意識的拿來翻閱了一會。書中的詞彙相對艱深,看幾頁便覺得讀起來相對吃力,但我還是逕自拿起書走到了櫃台。
我想見識三島由紀夫詮釋假面的定義,在一般人的認知中,現實社會上大家都戴著面具才能生存,這不僅限於職場、校園、同事、家人、夫妻。但三島由紀夫的故事中,其實是指一個性萎靡的角色。主角的真實情感建立在對肉體上的渴望,這是一種對先天不足的反應投射,羞恥心讓他知道這並非是正常的行為,因此戴上假面來偽裝成是正常的。過程既煎熬又痛苦,人性尋求自我的迷失,這是書中探討的概論。
一開始我提到假面的告白是以私小說的形式所撰寫。一般來說,私小說我們便會想到太宰治、夏目漱石、川端康成。描寫著作者人生中的經歷。但在三島由紀夫的書中,可以解釋成他想透過文字讓讀者了解自身的生長經歷,以及尋找自我認同的經過。
對男性的憧憬來自於自身所缺少的遺憾。
從故事的一開始,主角便就是一個體弱多病的孩子,這讓他對男性強健的體魄產生遐想。不論是軍人威武雄壯的樣貌、祭典上大汗淋漓的男性們,或是中古騎士的威風凜凜,對男性呈現的陽剛之美情有獨鍾,有著無法自拔的嚮往。
由於主角從小開始就常在鬼門關前徘徊,因而產生極端的妄想。他時不時會想像自己在空襲時被倒塌的屋樑壓死的場景,或者在戰場上受重傷躺在地上奄奄一息。儘管對死亡感到畏懼,但同時對生命產生質疑,與其被病魔折磨的不成人形,不如一死尋求解脫。或許這就是作者想闡述的意境。
對性的啟蒙來自於同性。
青春期的少男,常理來說開始會對異性感到興趣,這點主角也不例外。但感興趣的並非是異性,而是同齡的男同學近江。對方叛逆不羈的性格和渾身散發睪酮素的體魄,這些與生俱來的條件,讓主角無法將視線從他身上轉移。經過長期對近江的觀察,發現並非是愛上對方,而是羨慕著對方身上擁有自己所沒有男性的強壯。
書中有一段敘述主角為了擺脫內心的迷失和壓抑。高中時期試著跟女性親吻,但這過程中無法感受到情慾或是肉慾的興奮。這樣的結果使他受挫,等於直接宣告性傾向跟一般人不同。所謂的衝動和慾望,完全跟一般人大相逕庭,開始自我懷疑心理狀態,甚至否認自己的存在價值。
面對最根本的恐懼-能否坦然面對死亡。
隨著戰事推進,日本迎向戰敗的跡象逐漸明朗。主角此時也收到入伍通知,但在體檢過中,當體檢判定無法入伍時,心中原以為會非常沮喪和難過。但一離開醫院心情卻仿佛鬆了一口氣,原本認為上戰場可以符合自身的期待,適得其所的迎向死亡。突然不必上前線讓他感到內心的矛盾,到底追求的是死的解脫,還是想要活下來的衝動。
符合社會期望,而戴上的假面。
隨著故事進入後半段,主角認識一位名叫園子的女性。對方有著細緻未施脂粉的稚氣面孔,高挑勻稱的身材和修長的美腿。儘管兩人曾有多次親密的互動。主角卻發現無法真切地感受到興奮和刺激。當他離開園子身邊時,竟有種莫名的喜悅。這才體會到原來已在不知不覺中戴上了假面,而非展現真實的樣貌。這樣的想法只是為了說服自己跟一般人沒有不同,實則上卻是在欺瞞自我真實的性向。一切都只是立誓忠於演出,當中沒有愛,也沒慾望。
昭和年代對同性議題還是普羅大眾無法接受的價值觀念,山島由紀夫寫下如此聳動的題材。可能鑒於日本戰敗後被盟軍佔領,欲透過男性之美的表現,來宣導大和魂或是武士道的理念,重新喚回民眾對天皇的擁護。